資料來源: 嘉義溪北六興宮
早在漢人還未入主台灣以前,五、六千年來這塊土地上就有為數不少的高山族和平埔族人生活著,大家各行其事,互不轄屬。正如施琅「平臺紀略碑記」所說:「台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集,末有所屬………」。 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之際,顏思齊、鄭芝龍等廿八人自東瀛避禍來台,登陸笨港魍【ㄨㄤˇ)港】開基。 崇禎年間,福建大旱,鄭芝龍受明朝招撫,為朝廷防守海疆;並自唐山招募飢民數千,每人給三兩,三人給牛一頭,到台地吾笨外九庄地帶,從事荒撫番的工作,掀啟漢人大規模開台的新頁
時人認為笨港之地為漢人開台之始,所以也稱笨港媽祖開台媽祖。 溪北位屬古笨港外九庄轄內,六興宮為清代台籍人士為官最高者_-王得祿提督創建。宮內奉祀王提督自湄洲奉請來台正三媽。因系出湄祖廟正統三媽,得以名之。尊貴靈驗非凡,故本宮總稱「溪北六興宮笨港開台正三媽廟」。名列三級古蹟。
⊙溪北六興宮創建前的時代背景 | |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軍攻台,登陸鹿耳門,結束荷蘭在台卅八年的殖民統治。 |
而距今溪北村不遠的土獅仔庄聚落就設有號稱「北之總會」的官建糧倉(見諸羅縣志) 。 此種愈加發達的現象,迄康熙未年,笨港之地即有「小台灣」之稱。(按當時的「台灣」即指今台南 )。
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福建總督以笨港所在「煙戶繁多,姦良莫辨」的理由,在此設笨港丞署(分縣)以利查拏巡緝,維護治安。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的空前盛世。但,閩粵之地仍然為飢荒所苦。百姓「在厝無路,計較東都,久缺船費,典田賣租」;於是一波波的偷渡唐山客把祖宗的神主牌和媽祖的香火袋隨身攜帶,跨越海峽冒死來台。在唐山公與平埔媽胼手胝足奮鬥下,台灣盛產的米、糖、鹽和鹿皮等民生用品正是大陸內地所必須,有時還可以外銷他國賺錢。清政府眼見這批唐山客過台灣非全然壞事,兼有利可圖。逐於乾隆廿五年(一七六○年)全面解除「三禁」政策,以玫此時期移民來台者呈倍數的成長。 乾隆廿九年(一七六四年),牛稠溪、溪北一帶,隨著人口激增,官方正式設置牛稠溪堡;而稍北的笨港街市也因烏溪洪患,溪流改道,沖開市街,一分為二,而分設笨港北堡與笨港南堡。自此大笨港地區在行政系統上逐「鼎立三」之局,此時己露現端倪。
溪北地區雖僻處鄉野,位不在港埠要衝,卻是笨港外九庄地域的中心點。因位居牛稠溪(牛朝溪)之北濱,古來即稱「牛稠溪」。前清秀才林維朝(舞蹈家林懷民先祖)取其「台音」,美譽此地為「虞(ㄩˊ)朝舜帝」 之境,故亦宜稱溪北境內為「虞(ㄩˊ)朝溪」。至於先民合以稱呼此流域為「牛稠溪」?是平埔人士亦或人士音亦顏鄭,荷蘭人集團牛隻聚居馴養之所,迄今猶莫衷一是! | |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雖是高腴之地,「有一佃豐收,可吃四、五年」;但也經常遭遇颱風、乾旱、洪患、飛蝗和瘴癘等天然災害肆虐;島外,海疆賊盜寇不斷,島內,吏治腐敗,漢番、閩客和漳泉械鬥紛起,故有「三年小反,五年大反」之謂。然禍福相倚,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媽祖信仰正是此動蕩的年代一股巿定社會民生的力量。默娘娘逐由庇佑航海之神轉化為如慈母般護國保民的天仙聖母。 | |
「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廟」就在此風雲際會、開山闢地的天地人三合燦爛殊勝因緣中輝煌創建。而創建者正是有清一朝,台灣本土人物居官最高者|閩浙水師提督一品太子太保王得祿將軍。
|
王得祿於清乾隆卅五年(一七七○)五月廿一日已時誕生。為王必敬次子。十五歲入縣武學校。乾隆五十一年冬,林爽文起事,攻陷諸羅一帶。十七歲的他乃南走府城,募鄉勇百人參與戰役,烽火三年,清軍出動十餘萬人次,百姓死傷無數,才把林變平定。乾隆黃帝為著嘉獎諸羅戰役官民英勇義行,逐把「諸羅縣」褒改為「嘉義縣」。十九歲的得祿君,因此戰役奏賞五品千總官職。嘉慶初期,三十歲左右的得祿君與陳夫人結褵(ㄌㄧ),伉儷情深,不久即在牛稠溪(溪北)闢建宅第居築。
約此同時,笨港天后宮被接二連三的洪水氾濫為烏水沖毀,宮廟無存,相關神像無奈流駐附近小祠暫祀,致人神惶惶不安。少有大志又法天敬神的得祿君,聞見新故鄉蒼涼情景,不禁悲從心生,暗自心裡立下:「若媽祖保佑,他日有成,一定在此再現笨港天后宮廟風華」的誓願!
彼時,台江盜匪猖獗(ㄐㄩㄝ),尤以蔡牽為烈;來往百姓保受欺凌,性命無保。王得祿身居水師一向驍勇善戰,深感妖逆不除,黎民難安,故常加討伐。只是盜賊個個「生毛帶角」,輩非等閒,平定豈是易事。王大人平日信仰媽祖極至虔誠,常在戰亂命危當中屢獲聖母庇助,化險為夷,轉敗為勝。嘉慶十二至十四年間頑強棋行江面十多年的蔡牽終被他殲滅。
得祿公獲嘉慶帝詔封二等子爵,賞戴雙眼花翎銜閩浙水師提督。才四十歲,王提督已是位集功名利祿和富貴榮華於一身的大人物。為了答謝媽祖庇佑之恩,了卻當年誓願,和撫慰家人守護家園之情,他把溪北王府擴建身份地位相稱的「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之豪宅,另於新港麻園寮創建奉天宮,並兼程往湄洲祖廟奉請三尊媽祖神像來台奉祀。起初暫駐於笨港長天宮。俟奉天宮築建完成,移奉大媽安座鎮殿。最稱靈顥的正三媽則奉請回擴建完成的溪北公館安宅供奉。(二媽安奉在道光年中擴建的北港朝天宮。)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王提督時五十三歲,因出洋周歷,為海風所侵,傷病交發,右目失明,六神無主,故解任職務回鄉調理身體····。
六興宮建造 | |
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王提督病情已痊癒,六神再興。適嘉義、彰化一帶匪徒滋事,王大人速時捐資募兵赴嘉義等地協剿,擒獲匪犯,地方以安。多年宿疾,今已安癒;病後首次出征又大獲全勝,一切的一切王大人深感冥冥之中似有三媽神靈在旁助佑,否則不會如此順遂。於是,決定在府宅右側與島上人士創建宮廟,名為「六興宮」,以是對正三媽的尊崇和感恩;並保佑六境和興、六穀興農、六畜興旺。當然,也期望「道光『六』年所創建的正三媽廟能大『興』香火」! |
道光十二年,嘉義發生張丙之亂,全台震動,王得祿適任中國內地,風聞此事旋即募勇五百人渡海回台,在牛稠溪本地附近登陸,勸諭紳耆 ,連莊補匪,約歷一年,終把張亂平定。王提督因此著加恩賞太子少保。銜王提督為叩謝三媽庇佑,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贈「靈保蒼生」 匾額給本宮。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北港朝天宮建立,王提督獻「海天靈貺(ㄎㄨㄤˋ)」 匾及大鐘、巨鼓各一該宮。自,此湄洲來台三尊媽祖。在王大人誓願促成下於笨港之地分三廟鼎立,新港奉天宮祀大媽,北港朝天宮二媽,溪北六興宮正三媽。迄今三廟香火鼎盛,靈感廣應,全台聞名,被世人傳為奇談。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王提督以剿辦嘉義一帶匪徒出力甚多,著晉加太子太保銜。其大兒子朝綱高升廣東高州知府。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朝廷因媽祖庇佑翰林院林鴻年往硫球冊封硫球王平安回來,贈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字天后之神」卅六字封號。同時,禮部也因媽祖於嘉慶中,助子爵軍門太子太保王得祿平定海蔻,奉准欽差侯補道王朝綸(王得祿二子,出身溪北公館),賚(ㄌㄞˊ)御書匾額,加封昭誥,特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並賜春秋祭祀。
這一、兩年間,王府二代和媽祖聖母分被朝廷加封晉祿,王得祿要答謝三媽神恩,又贈賜本宮「水德增光」匾額。意義非凡。此匾被視為本宮鎮宮之寶。媽祖屬水神,王提督屬水師,兩「水」所造功德,簡稱「水德」。水德功業愈大,黃帝褒封愈高,誠「水德增光」也。
道光廿一年(一八四一年)中英鴉片戰爭事起,王得祿銜命赴澎湖防次,因風邪中理,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朝廷賜葬於安和附近,並晉封軍門為「太子太師」銜,追贈「伯爵」。得祿瑩墓距溪北不遠,氣勢雄渾,為嘉義地區唯一國家一級古蹟。一代英靈,聖母之子,長眠於斯,不禁令人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