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和平國小旁的天后宮,奉祀的主神是信眾眾多的天上聖
母-媽祖,而這座在基隆甚至可能是台灣北部最早的媽祖廟創
建過程相當傳奇,相當熟悉天后宮建廟過程的管委會副主委林
許建裕表示傳說當時正值東北季風強盛季節,有商船躲避颱風
停泊在社寮,隔天要離開卻駛不動,才發現原來媽祖要留在這
裡,成為天后宮建廟的濫觴。
在清朝乾隆年間設立的大雞籠港口天后宮成為和平島居民信仰
中心,還曾被英國探險家記載於史實中。
在主殿多尊媽祖神像中,有一尊據說就是當年從大陸航行到和
平島的商船進而留於本地的媽祖本尊,特別的是這座媽祖底部
竟然是空的,林許建裕說當時和平島醫療資源缺乏,居民生病
只好求媽祖保佑,有人從媽祖雕像基座挖一些木屑磨粉回去煮
來喝,結果病好了造成媽祖木座被信眾一再挖掘,由於快傷及
媽祖金身,最後大家有共識就決定禁止這種行為。
除了曾有木屑磨粉治病的事跡外,和平島天后宮媽祖更曾事前
預知將有海嘯發生而救了許多居民,因此被清官員贈匾稱頌海
波不興。
<民俗大師拼場雕刻 處處是藝術>
除了歷史悠久,神威顯赫外,和平島天后宮的閩南風格廟宇建
築也極具可看性,不管是三川殿的彩繪兩儀藻井,還是正殿俗
稱三通五瓜的棟架以及屬於福建廣東建築特有裝飾技巧的剪黏
和宮廊殿內的草書金柱都頗具特色,尤其在廟前屋簷下方的吊
籃及三川殿樑柱上方的木雕金龍,左右兩邊外觀造型竟然各異
其趣,原來這是當年建廟時兩大民俗藝師拼場較勁手藝的結果
,其中左邊的是台灣首位被列為民俗大師的黃龜理大師,右邊
則是來自宜蘭的阿土師。
還有石龍柱及百鳥柱也都是出自名師之手的石雕作品,而在民
國八十五年擴建的天后宮,中間保留原本天后宮風貌,左右兩
邊則增加文昌殿及武聖殿還有後方三層樓,分別奉祀孚佑帝君
、藥師如來及千手觀音的圓通殿,其中在石頭材質的選用上,
新舊天后宮就有明顯的差異,林許建裕解釋舊的建材用的是當
時台灣最好的觀音山石,兩岸三通後在擴建時就採用大陸福建
省的青斗石並請大陸學者師生創作雕刻。
另外天后宮還集結了從黃帝時期的神荼與鬱壘到唐代的秦叔寶
與尉遲恭等各式門神,也成了廟宇導覽與學校戶外教學的最佳
地點。
<清朝香爐三寸金蓮鞋 鎮廟之寶>
除了來自兩岸民俗藝師的精雕細琢外,和平島天后宮還有兩大
鎮廟之寶,一個是清光緒年間由一位朱姓商人捐獻給媽祖的漆
紅鑲金銘鐵香爐。
另一個則是清朝及日據時代信眾獻給軟身木雕媽祖的三寸金蓮
鞋,其中日據時代信眾捐獻的竟然是皮製媽祖鞋,相當時髦。
從圓通殿三樓往下看,天后宮色彩繽紛的屋脊簷飾充滿神態各
異的龍鳳神獸、四大天王與天界仙女等,鮮艷逼真讓人讚嘆,
在歷經好幾世代和平島人的持續努力規劃闢建下,有數百年歷
史的和平島天后宮就有如一間廟宇博物館般
p.s
和平島天后宮是一個廟地很寬大ㄉ地方也很新
不過,他有許多ㄉ雕刻,以媽祖ㄉ傳奇人生為主題
附加ㄌ許多ㄉ人物/詩詞經典ㄉ故事,好像是在學校似的
讓你,不但可以誠心面對媽祖,道出酸甜苦辣之外
還可以,讓你可以觀賞人生哲學教育ㄉ精彩雕刻作品